政府應改善疫苗教育 幫助市民克服恐懼

特約

發布時間: 2021/07/26 00:00

分享:

分享:

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超過一年,多國出現變種病毒,世界各地仍然受到疫症困擾。值得慶幸的是,香港的疫情相對緩和,截至6月24日,在六月期間只有兩宗本地個案。可是,隨著疫情緩和,市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意願減退,直至六月廿三日,只有不足三成市民接種了至少一劑疫苗。

香港一直有嚴謹的疫苗政策,透過衞生署母嬰健康院和學童免疫注射小組,免費為本地合資格初生至小學六年級兒童提供的疫苗接種,預防多達12種較常見的傳染病,如結核病、乙型肝炎、白喉、破傷風、百日咳、小兒麻痺症等。根據以往數據,香港市民對疫苗的接受程度很高,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畫中某些疫苗的接種覆蓋率在2018/19年度高達98%。令人意外的是,市民對新冠疫苗的接受程度相對較低,只有不足四成,情況令人擔憂。

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高本恩(Benjamin Cowling)教授認為,香港現時有完善的疫苗接種配套和充足的疫苗儲備,未來的政策重點應放在增強疫苗的認受性,「有些市民不願意接種疫苗,覺得成效不大,接種後也未必有足夠保護、怕有副作用、覺得自己不會受感染等。」事實上,接種疫苗是有助預防傳染病的方法,根據美國資料顯示,其中兩款新冠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比率低於0.001%。政府應加強宣傳,讓更多人了解疫苗的好處,亦應教育大眾,不要忽視新冠病毒的致命性。

傳媒宜客觀報導 減少揣測

基於市民對疫苗的信心不足,即使政府已宣布在2月起為市民免費接種冠狀病毒疫苗,高本恩教授對疫情會否重臨仍抱持觀望,「有不少研究顯示了疫苗對紓緩疫情的作用,但市民似乎對接種與否仍猶豫不決,因為近來不少報導指有市民在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,令很多人感到憂心。」

對此,高本恩教授認為市民應該小心分析網上資訊,學習批判思維,才能分辨資訊的真偽,「而傳媒也要注意報導的角度與取向,即使有市民在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,但在專家確認因果關係前,傳媒應該客觀報導事實,不要為求效果而作出太多揣測性報導,製造恐慌。」

疫苗接種紓緩疫情 個人衞生不要鬆懈

高本恩教授提醒,除了要接種疫苗外,大家要繼續注意個人衞生,不應鬆懈,「無疑疫苗可以幫助減輕疫情,但或如流感疫苗一樣,不會完全消滅病毒,市民即使接種了疫苗,也要注重衞生。我認為新冠肺炎不會完全消失,可能會演變成如流感一樣,每隔一段時間出現高峰期,所以大家不能掉以輕心。」

至於歐美出現的變種病毒,會否影響疫苗成效,高本恩教授表示毋須過份擔心,相信各大藥廠會對疫苗研發有所調節,足以應對,「正正因為有變種病毒,令市民防不勝防,就更加需要接種疫苗來預防受到感染。」

最後,高本恩教授建議政府可以加強疫苗研究,提升市民的信心,「目前政府的做法傾向參照其他國家的疫苗政策來制定措施。其實政府可以主動支持和開展更多相關的疫苗研究,獲取更多疫苗效能和副作用的本地數據,制定疫苗措施時就能對症下藥,而定時公佈本地研究數據也能令增強市民信心。」

(資料由客戶提供)

本健康專題由MSD贊助

HK-NON-00279 JUL/2021